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安徽省)2016年凤阳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凤阳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2089 发布时间:2016-03-29 08:09:49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3日在凤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徐广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暨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总量达到300亿元、冲刺35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8%,总量达到40亿元、冲刺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2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80家、冲刺20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总量超过100亿元。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50:35。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力争达到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6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化配置,医疗机构床位超过3550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普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县扎实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富裕幸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位次进一步前移,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1%,达到31380元和16000元,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县23185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达到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10.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更加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显著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五年累计利用省外资金达到500亿元,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
 
实现以上目标,重点要把握和推动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提升产业,推动转型发展。以产业大发展、大提升作为重要突破口,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升日用玻璃和建材玻璃产品档次和生产工艺,实施“玻璃新材料”、“硅化工”、“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战略,初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鼓励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对外加强合作,做大体量;抓住我县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机遇,主攻石英矿尾砂尾泥综合利用、农药化肥减量化、垃圾及秸秆生物质发电,高规格打造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力度,降低能耗和污染。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和新品种、新技术等运用,扩大经济作物和经果林种植面积,提高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挖掘明文化和淮河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县设立分中心。深入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成一批中、高档次的购物广场和特色商业街区。
 
(二)厚植优势,推动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企业建立重点(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团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孵化模式,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活动。
 
(三)统筹城乡,推动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错位发展,构建“一主一副三线三区”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大力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建设县城,提升县城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承载能力;推进新城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将新城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加速人口集聚。贯通新老城区水系,实施城市增绿工程,深度融合明文化、淮河文化,积极打造“青山掩映、碧水环城、文化独特”的山水园林城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50%以上。重点推进中心镇建设,壮大实力,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根本改观。加强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路、城市干道之间衔接互通,打造“干支相连、区域成网”的交通格局。
 
(四)保护生态,推动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方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切实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探索建立城市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服务和生态保障功能,确保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五)深化合作,推动开放发展。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用足用好皖江示范区、加快皖北发展、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合肥经济圈等平台的先行先试权,加快形成对外开放合作体系,广泛开展产业升级、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紧盯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和区域招商,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成效。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扩大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工业品出口。
 
(六)改善民生,推动共享发展。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职工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稳定、可靠的民生保障预期。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办学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初步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认真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紧盯“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目标,努力实现“村出列、人脱贫”,提前两年完成任务。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