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安徽省)2016年界首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界首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3218 发布时间:2016-02-24 17:46:53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19日在界首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界首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逢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5年,在...
    二、“十三五”工作思路和2016年工作安排
    根据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市“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城市、功能完备的商贸物流城市、宜居宜业的滨水园林城市三大定位,突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两大着力点,深入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打造绿色界首、文明界首、幸福界首、活力界首,率先在皖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重返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在市委《建议》的指导下,市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县域前列。
    ——发展活力显著释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逐步完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成效明显,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5%。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8:52:4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5%、14%,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城区功能显著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28万人,要素承载力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国家规定标准,森林覆盖率超过25%,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天蓝水秀。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全面消除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机制更趋完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结合“十三五”发展目标,201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落实推进年”为主线,立足抓重点、树示范、求突破,推进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美生态、更惠民生发展,确保各项工作掷地有声。
    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年度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围绕上述目标,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强二产、做优一产、做活三产,厚植全领域发展优势
    重点发展新型工业。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主抓手,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0亿元以上,打响循环经济全国品牌、工业经济全省品牌。一是做高产业层次。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坚、传统产业振兴工程。围绕新能源、新工艺,开发汽车电池、通讯电池、动力电池,力争将田营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再生铅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省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围绕新材料,开发改性塑料、汽车塑料配件等,力争将光武产业园打造成为省再生塑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10亿元以上。围绕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开发功能性食品、医疗保健产品等,打造工业经济新引擎,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围绕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振兴,做大总量,延伸链条,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立足机械产业优势,寻找市场化、社会化机械工业发展方向,扶持核心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机械产业全面发展。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市场化运作,确保产业扶持资金规模达3亿元以上。强化产业发展环境保障,落实最严格的环保法,源头严控、过程严管、预警严防、后果严惩。二是做优园区功能。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崛起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区。按照宜居宜业的定位,完善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投资6.4亿元,实施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营养与健康产业园、进出口企业培育基地、机械产业园、皮具产业园、泉阳镇中小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坚决清理低效闲置利用土地。三是做大企业规模。突出以企业为中心的园区发展理念,大力开展企业发展推进年活动,健全帮扶机制,丰富服务内涵,畅通企业问题反映渠道,一线解决企业融资、技术、用工、土地等难题。实施工业企业综合考评,开展“十强企业”“优秀企业家”等评选活动,营造支持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发创业热情。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工程,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1家、超亿元企业达60家以上。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15家以上企业在“新三板”“四板”挂牌,1家企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重点做好建设、发展、改革文章,加快实现“接二连三”,争创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一是统筹实施农业基础建设。涉农部门围绕水、电、路、林、房、地、产、人,打好项目包,乡镇在科学定位、精准对接的基础上,规划项目区,梯次推进。实施市乡两级公路畅通工程53.5公里、村级道路硬化工程84.1公里,治理大中沟67.9公里,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植树造林4.5万亩,实现生态水系相互连通、骨干电网和乡村路网全域覆盖、农田质量有效提升。二是打造现代农业界首样本。全面推进两区建设,开展示范主体、示范区、示范乡镇创建,重点支持示范建设。突出适应性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培育,重点打造马铃薯、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业,认定“一村一品”特色专业示范村5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编制畜牧业布点规划,发展山羊、生猪规模化养殖,新增规模养殖场160个,规模养殖率达78%以上。引导农产品加工与先进技术、电子商务融合,鼓励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实现规模以上加工产值80亿元以上。加快实现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围绕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领作用,支持农投公司做大做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支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就地创业。三是恢复镇村自我造血功能。坚持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实施市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乡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全额返还乡镇国有土地出让净收益,推动实现乡事乡办、乡财乡理。实施市对乡镇综合考核制度改革、乡镇站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小型水利工程建管、农村金融等配套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坚持实体化经营,尝试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乡村围绕资源、资产、资本优势,做活土地复垦、集体土地开发文章。
    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以完善配套、引导消费、满足需求为重点,加强以市场化为主体的服务业培育,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亿元以上。一是服务产业发展。推进再生金属大市场投入运营,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发展,创建集研发、物流、信息、金融、检测等于一体的省级循环经济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第三方物流,破题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实现物流业产值5亿元、税收4500万元。实施慧聪网界首产业带项目,确保上线企业100家以上。实行再生资源收购、加工、销售C2B2B市场开发模式,建设全国再生资源交易结算中心,发展再生资源网络总部经济。积极推进光网建设,支撑“互联网+”全产业渗透。二是服务城市建设。围绕老城改造、东城提升,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2—3家,力促大润发、华润苏果等项目落地,加快构建城市商圈。启动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和农批市场,东城龙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成运营。围绕颍南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体育公园、职教园区等项目实施,打造新兴服务业集聚区。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以上。三是服务百姓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产业,重点推进市中医院、骨科医院医养结合项目运营,谋划建设森林公园养老社区。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打造访古探幽历史文化游、湿地风光乡村休闲游2条特色旅游线路,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效应。创建AAA级景区2家。力争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
    (二)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借用外力,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
    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坚持机制创新、服务优化原则,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集成落实政策,有效整合资源,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激活创新引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商事制度,实行民间资本“非禁即入”、工商注册“先照后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引导科技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成为新兴市场主体。鼓励现有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在关联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二次创业。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企业担保贷款“整贷直发”,创业担保贷款单笔最高额度提高至10万元。帮助科技型企业以技术投资、风险入股、智慧平台合作等新型投融资方式,解决发展资金难题。二是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就业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创业园示范单位、省级科技孵化器。支持建设创客咖啡、创业苗圃等众创空间。鼓励企业与一流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技术共性问题组织科技攻关,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支持重点产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新增博士后工作站3—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引进培育创新团队2个,培养高管和高端技术人才550人。三是提升创新能级。充分挖掘创新潜力,确保发明专利申请量达800件以上,授权量达180件以上,实现专利质量与数量“双增长”。鼓励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专利成果转化率达3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争创省政府质量奖1个、安徽名牌产品3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安徽省著名商标4件,商标注册总量突破1800件。
    把握有效投资主动权。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谋划新发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促进新动能加速成长。一是高质量谋划。开展“四找”行动,敏锐捕捉政策信息,精准把握投资导向,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围绕产业优势和要素支撑,聚焦补齐短板和品位提升,谋划项目总投资700亿元以上。总投资505亿元的64个项目进入省“大、新、专”项目库。打捆包装项目,做实前期工作,争取上级资金5亿元以上。二是宽领域开放。畅通招商信息收集渠道,分类划分信息源,对项目可行性进行预审,明确重点跟踪信息,力争引进资金125亿元以上。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外出招商,以滴水穿石的韧劲,穷追不舍、紧追不放,提高招商落户率。挖掘现有企业资源,扩大以商招商成果。依托各地商会、行业协会和现有驻外招商办事处,选优配强招商人员,选派优秀干部到重点招商地区挂职,推进驻点招商。重点跟进风帆集团和巨江集团汽车启动电池、大连环嘉再生资源交易结算平台、杭州机械产业整体转移等项目,力促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支持企业扩大境外业务,鼓励外贸企业本地报关,壮大外贸体量。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5家以上,实现实体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以上。三是纵深化推进。复垦土地2000亩、收储3000亩、报批2000亩、供应3000亩,支撑项目落地。落实“四督四保”,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执行监察平台,对项目建设时序、工程节点、投资强度、服务保障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实时预警和责任倒逼,促进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重点公建项目,由市领导挂帅,强力推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
    深化财税金融服务力。做好理财文章,提升融资功能,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规范财税管理。坚持工作谋划与预算编制相统筹,实行全口径和综合预算,试编三年滚动预算。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建立预算执行定期通报制度,全过程考核预算管理绩效。涵养培植财源,做好重点企业税收测算,建立协税护税信息平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整合同类项目资金4.2亿元以上,清理结余结转资金1.5亿元以上。二是提升融资能力。主动对接专项基金、债券、政策性银行等,针对性设计包装项目,重点做好棚户区改造、曹田沟片区整体城镇化及进出口企业培育基地等项目融资,实现融资项目对投资项目全覆盖。新增融资2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平台公司实体化经营,建立运营绩效考评体系。统筹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实行统一的政府出资人制度,建立财政资金与融入资金“大资金池”。探索融资集团公司“1+N”模式,实行股权多样化。规范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落实国资机构统一监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三是强化金融支撑。充分运用金融改革创新专项资金和“以贷定存”财政调存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支持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需求。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主体,支持农商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下沉网点,新增分支机构4个。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三农和小微事业部。强化信用评价结果运用,新增信用贷款5000万元以上。深化银、政、担、企合作,提升市担保公司融资担保能力,开展企业抵质押登记服务,推广“税融通”贷款,提高续贷过桥资金使用率。新增存款余额20亿元、贷款余额20亿元。打击非法集资行为,规范金融秩序,构建良好金融生态。
    (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探索全生态开发模式
    聚力打造精品城市。坚持“一尊重、五统筹”的总体思路,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围绕水生态、绿文章、慢生活,重点开展“六项行动”、推进“四城”同创,建设生态、健康、智慧、创新之城,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科学规划绘蓝图。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把握城市特质,挖掘城市内涵,保留历史文化“基因”。围绕城市总规,加快城市风貌、特色街区、夜景照明等专项规划及西城、颍南控规编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确保各项规划一盘棋、各项建设依照规划有序推进。坚持问题导向、民生优先,精心做好街头游园、停车场、公厕等项目规划设计,满足群众更方便、更舒心生活需要。二是加快建设创特色。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单元控制、片区推进。坚持老城区重改造。加快推进沙颍河两岸、老化肥厂、界首中学周边等棚户区改造,鼓励货币化安置。实施人民路、中原路、新阳路、东升路等11条道路“白改黑”,同步实行雨污分流、管线入地和沿街立面改造,完成158条34.3公里小街小巷改造,整治“城市看海”“空中蛛网”和“视觉污染”。坚持东城区重提升。完成张学庄等8个村庄整村拆迁。推进徐寨、顺河路、东旭路等8个安置区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广泛汇集民意,开展“断头路”攻坚行动,打通“断头路”7条。加快森林公园、沙颍河景观等园林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加大东旭路、张孔等片区土地推介出让力度,造浓建设氛围。坚持新区建精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按照“四先四后”原则,推动产城融合、景城交互、文旅一体。投资10亿元,高标准实施东升南路、颍河路等道路综合管廊及东旭南路等10条道路建设,启动裕民桥改建,完成颍河路桥、东升路桥、沙河大桥建设,构建新老城区无缝对接的交通体系。加快多功能展示馆、颍南高中等公建项目落地。实施曹田沟景观等14个景观工程,打造绿色、宜居城市。三是精细管理铸品牌。加强“六分开”各环节对接,完善打捆招标、重点政府投资工程管理等机制,推行征迁安置、杆管线迁建、附属工程“三协同”管理。常态保持日查日控,确保违法建设零增长,组织清理拆迁“半截子”工程。严厉打击预拌混凝土、钢材等领域欺行霸市行为。启动数字化城管平台、房地产交易中心、不动产信息平台建设,力促公共信息资源共建、共用、共享。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