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四川省)2016年古蔺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古蔺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2827 发布时间:2016-02-26 17:21:08
摘要:在古蔺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县 长 陈廷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抢抓重大机遇...
回首2015年,古蔺在艰难中前行,在发展中壮大,在改革中奋进。一年来的发展充分说明,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最大的发展保障,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最好的发展环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乐观自强才能逆风飞扬。
 
“十三五”时期的总体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古蔺“着力六个加快、推动六个转变”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重大机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推动全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按照县委《关于制定古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和“生态田园、红色古蔺”的总体定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成中国酱香酒谷核心区、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先行区、西部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生态文明美丽古蔺。
主要目标:总体来讲,就是“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具体来说,就是到2018年,全面完成全县117个贫困村和9.4万贫困人口的减贫任务,达到省上制定的贫困户脱贫标准、贫困村和贫困县“摘帽”标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全省差距大幅缩小;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经济总量超过23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8万元,经济总量力争挤入全省县域经济前75强。
重点工作:一是着力实现率先脱贫。以脱贫攻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扎实开展“七大扶贫攻坚行动”,着力推进“七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在全市提前一年摆脱贫困,力争在乌蒙山区率先脱贫。二是建设贫困地区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构建“酒业、能源、旅游”三足鼎立的主导产业新格局。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梯次推进现代物流、商贸、金融、健康养老和安全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力拓展县城新区,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乡镇、工业乡镇、商贸乡镇和“县城卫星集镇”,构建“一带两线三区多点”的开发格局。四是增强基础设施的保障支撑能力。着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五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古蔺。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六是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2016年政府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赢得“十三五”全面胜利,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为加快推进我县“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201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和城市工作会,县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持续推进“三大攻坚行动”,全力抓实重点工作、发展重点产业、推进重点项目、解决重点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2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13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8元,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城镇化率达30%。
2016年,我们将重点办好“九件民生实事”:1.超额完成省市下达脱贫攻坚任务,实现30个贫困村摘帽、23300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叙古高速通车至太平,建设通村水泥路200公里,启动东、西区客运站建设。3.完成68个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改造高低压线路4373公里、户表40576户,启动县城西区110KV、二郎110 KV、石宝35 KV输变电项目建设。4.实施地灾避险搬迁500户,危房改造2100户。5.完成进修校附小、双沙小学、皇华小学主体工程,建成蔺阳中学综合楼、古蔺职高学生宿舍,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5所。6.新改建乡镇卫生院5个,建设村卫生室44个,完成免费白内障手术120例。7.扶持创业1000人、城镇新增就业3600人、免费培训农民工2000人。8.建设村级体育健身工程40个、社区健身路径10条、城区健身步游道3000米。9.建成农贸市场5000平方米、公共停车场2.2万平方米。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全力加快致富奔康步伐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机遇,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发力,着力解决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和区域性发展问题。
集中投入攻坚。大力推进扶贫融资,切实做好1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发行工作,落实8亿元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投入专项扶贫资金 2000万元,集中在30个拟脱贫村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环境治理等工程。投入外资贷款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向赤水河沿岸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产业扶贫周转金1880万元,以信贷周转方式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整合地灾搬迁、新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双挂钩”等政策,实施箭竹、双沙等5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力夯实“八个精准”,实施“七个一批”工程,更加注重对因病致贫农户实施医疗救助,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确保无“造血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政策兜底脱贫。
示范带动攻坚。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每个乡镇确定一个脱贫攻坚示范村,示范带动所在乡镇其余贫困村脱贫致富。充分利用省市各级联系帮扶机遇,进一步争取更多支持。以德耀等5个西部乡镇为重点,强力推动区域脱贫,增强连片脱贫整体成效。对已脱贫的村和农户,建立县级持续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政策,严防返贫,确保稳定增收。开展“扶贫好人”评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完善责任体系。县、乡、村层层签责任书,“一把手”人人立军令状,明确分工、明晰责任、任务到人,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实施扶贫资金阳光管理,严肃查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行为。完善扶贫项目程序监管机制,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建设、管理、验收程序。完善扶贫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明确解决问题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保障清单,加强过程监督、进度监督、质量监督。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奋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坚持把产业开发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持之以恒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巩固发展酒煤产业。坚持郎酒龙头引领不动摇,支持郎酒调优营销策略,巩固“歪嘴郎”等精品小酒成果,鼓励郎酒推陈出新,大力实施郎酒品牌提升战略,助推郎酒稳步发展。助力仙潭推进“3510”发展战略,坚定大众化品牌发展方向,打造川内“小巨人”酒企标杆。深化与中金租、川发展酒投公司合作,积极帮助酒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红军杯、金美等中小酒企探索重组整合机制,盘活全县15万吨白酒库存资源。申创“古蔺酱酒”地理标志认证,深挖白酒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古蔺酱香型白酒知名度、美誉度,争创著名商标1枚、知名商标2枚。实现白酒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稳定石屏一矿等骨干生产矿井产销水平,确保观文煤矿顺利投产,加快箭竹坪煤矿、宁发煤矿建设,引导民营煤矿机械化改造升级,加快古叙矿区技改扩能建设。实现原煤产量200万吨、煤炭销售收入8.5亿元。
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围绕“一核一线一片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紧扣“生态田园、红色古蔺”主题,创新推动“旅游+”工程,坚持以“一核”为突破,带动“一线”,发展“一片”,培育“多点”,着力打造西部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突出“一核”,推进黄荆景区旅游整体开发招引工作,加快建设景区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景区接待服务能力。提升“一线”,配套完善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完成永乐温泉相关矿权手续和招商引资工作,开工太平古镇景区河道整治、红色广场、太平酒店等项目,完成二郎红军街一期维护修缮工作,开工建设青龙洞景区,打造精致县城—温泉永乐—红色太平—醉美二郎精品线路。壮大“一片”,全力开展乡村旅游项目招商,配套建设旅游通道、游客中心等设施,推进大寨富民、箭竹大黑洞、双沙白马景点开发,强化农旅结合、文旅融合,创新举办踩山节、菜花节等旅游节事活动,推进手工艺品、农特产品旅游商品化,全面完成“一片”旅游策划,扶持大寨—箭竹—双沙—马蹄—马嘶旅游片区发展壮大。激活“多点”,鼓励乡镇自主招商开发溶洞、峡谷、石林等旅游资源,启动水口两江沟瀑布等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打造精品村寨、花果人家、民俗风苑等新业态。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面,确保粮食安全,依托“畜果蔬茶烟药”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36.1亿元,增长5.1%。抓龙头引领。坚持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完善利益连结机制,探索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巩固壮大古蔺肝苏、钟翘脚等一批传统型龙头企业, 培育发展郎多多、圣农弘、超越等一批潜力型龙头企业,做强现代农业发展支柱;大力创建一批运转高效、辐射面广、效益突出的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种养大户120家、家庭农场30个,探索发展多种经营。抓基地示范。推进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4个,实现畜牧业产值18.7亿元;扩大优质果蔬茶产业,新增水果1万亩、蔬菜1万亩、茶叶2000亩;巩固山地烤烟产业,种植烤烟6.5万亩,完成收购15万担;发展道地中药材,新增中药材1万亩。抓品牌带动。积极争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以麻辣鸡、古蔺面、牛皮茶等特色农产品为支撑,全力支持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建立完善古蔺名牌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向中高端迈进。建立完善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建成一批农特产品示范店。
重点培育新兴产业。依托大理石集中加工区,积极招引加工企业入驻经营,做大做强大理石精深加工产业,规范大理石资源管理,力争完成3-5个矿权出让,引进加工企业2家,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5亿元。启动德耀风电项目建设,推动大寨页岩气、大村煤层气开发筹备工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抢抓国家扶持发展农村电商机遇,科学布局电商网点,筹建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孵化器,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招引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古蔺。发展金融服务业,招引各类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拓展融资业务,培育金融市场。立足酒煤运输市场需求,探索激励机制、搭建发展平台、打造物流节点,推动整合县内中小物流企业,培育现代化物流企业2-3家。
三、统筹夯实基础建设,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把城乡基础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水平,谋划和建设一批利长远、惠民生的基础设施,确保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强力推进城乡建设。完善县城功能。完成县城总规修编、控规报批和枢纽园区、城北特色小镇等概念性规划,竣工古蔺县综合服务中心、西区主干道等项目工程,加快县城二通道、金融商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墨宝寺市政道路、民生广场等市政工程,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分类开发集镇。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开发思路,引导乡镇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建设以永乐、二郎为代表的工业聚集型,马蹄、护家为代表的农业示范型,双沙、龙山为代表的商贸主导型,黄荆、太平为代表的旅游带动型特色集镇,夯实集镇开发产业基础。示范带动乡村。坚持“乌蒙新村”建设模式,完成11个新村聚居点建设。成片推进产村相融,巩固提升大寨—箭竹、双马新农村示范片,全力打造叙蔺路、蔺郎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片,注重规划发展赤水河沿岸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围绕“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立足自身优势,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城乡治理。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目标,突出抓好主要干道、城镇进出口通道整治。将打非治违与建设环境整治相结合,减少违建存量,严控违建增量。重点整治沿路乱搭乱建、沿街乱摆乱卖、沿河乱排乱倒等行为,塑造现代文明城市新形象。
强力推进基础改善。交通方面,加快推进G352县城至河屯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动工建设7座渡改桥项目,完成S312震东至县城段改造工程,升级改造县乡道58公里,完成安保工程50公里。水利方面,全力推进观文、朝门、石梁子水库建设,加快推进关口、龙洞沟等水库前期工作,完成盐井河、枫溪河等4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联盟、新庄等16座病险水库整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电力方面,整合项目资金6.37亿元,强力推进农网改造和骨干电网建设,力争“十三五”电力规划项目顺利进入省、市盘子。通讯方面,加快通讯网络升级换代,确保3G/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推动宽带网络向村组、农户延伸,县城范围内实现“全光网络”,269个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
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密切园区与产业互促关系,发挥园区承载平台作用,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聚集,做大做强园区平台。积极推动大理石集中加工区道路、河堤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配套设施布局。全力推动名酒名镇建设,加快建设陶坛景观酒库、镇区E线道路、场镇至天宝峰道路(改造)、天宝峰安置还房等重点项目。以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引领,完成东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编制,完善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开展肝苏退城入园项目征地拆迁,完成粮食物流仓储中心、农特产品加工园标准厂房建设,引进企业11家。
四、加大投入民生事业,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追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