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甘肃省)2016年渭源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渭源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3111 发布时间:2016-01-29 09:19:29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 ── 2015年12月29日在渭源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渭源县人民政府县长 蔺红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期间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
 “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县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更是全县上下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优势与挑战并存。从面临机遇看,党中央、国务院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资金、政策、项目倾斜力度,省市坚持脱贫攻坚“走在前”15理念,释放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和机遇利好。国家“一带一路”16、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17、工业强基、“互联网+”、“棚户区+” 18等重大部署,全省“13685”发展战略19以及“1236”扶贫攻坚20、“6873”交通突破21、“6363”水利保障22等重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力。从发展优势看,随着兰渝铁路、临渭高速、渭武高速、兰汉城际高铁相继建成,渭源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和“大兰州”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不断增大。加之我县持续改善基础条件、加快产业升级、转变干部作风,推动发展的基础优势蓄势待发,将聚集更多的要素,释放更大的潜力,得到更快的发展。从面对挑战看,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阶段性滞后是渭源的基本特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是渭源的基本现状,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时间紧、任务重。具体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占补平衡指标、安全评估等政策性约束趋紧,保障要素制约突出;主导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专业人才急缺,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干部担当精神不强、创新意识不足、务实作风不够,“庸懒散软”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有效作为,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长远、更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县委十三届二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精神,县政府制定了《渭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审议通过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渭源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以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为统揽,坚持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坚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进,坚持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协同共建,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共同发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坚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效衔接,坚持依法治县和从严治党互促共进,继续弘扬“三苦”精神23,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增长15%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97亿元,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亿元,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6亿元,增长14%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934元、10712元,分别增长10%、13%以上;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实施好“一号”工程24,全面推动“五大发展理念”25落地生根。
实施精准脱贫一号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力争到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县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27,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分类扶持,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健全脱贫工作机制,实行平台管理、脱贫退出、投入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确保每年将财政支出的70%、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的30%、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增量的30%、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量40%的30%、存量资金政府统筹的50%用于脱贫攻坚。加快贫困村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到2020年,农村贫困面下降到4%以下,群众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动力电全面覆盖,实现100%的村道硬化、自然村通达,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100%,实施生态移民、生态补偿工程,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基本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
推动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加大供给侧28保障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马铃薯种薯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种薯供应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一流的马铃薯优质种薯生产供应基地。中医药产业,年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干药9万吨以上,到2020年原药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打造成为国家级药源基地。草牧业29,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30万头、100万只、50万头、1000万只,每年推广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改良人工草地2万亩以上,草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光伏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实施渭河源大景区规划,渭河源大景区争创为国家AAAAA级景区,首阳山、石门雪山、太白山等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形成文化旅游、电商物流、现代服务业及多元化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引进中成药、生物制药、马铃薯主食食品、新型材料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等高科技项目,建成九州通渭源物流园,把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全县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开发面积达到8.8平方公里。 
推动协调发展,切实消除瓶颈制约。坚持把投资驱动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破解城乡基础设施制约瓶颈的主动力,坚定不移抓项目建设,厚植发展优势。每年至少安排财政资金800万元用于项目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五年完成前期项目900个,更新项目库项目850个,谋划重大项目751个,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35亿元以上。围绕国家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区供水等总投资76.3亿元的115个带动力强、长远支撑作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绿色、智慧、海绵、森林“四型”主体功能区城市30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实施16个乡镇“两供两处一市一场”3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6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小城镇扩张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继续实施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积极推进改善人居行动,建设“十化生态文明小康村”32,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以生态渭源建设为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3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大于330天。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争取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新修高标准农田9万亩。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工业集中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持续强化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山水田林河综合治理的要求,实施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7.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7平方公里,力争将渭源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推动开放发展,增强改革动力活力。坚持以改革开放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权、要素、市场、财税等基础性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引行入渭、金融下乡。实施普惠化扶持政策,完善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和农村集体经营权入市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政府投资领域,建成电商产业孵化中心、渭河大道等一批PPP合作项目。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争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创新改造项目,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推动共享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实现学前教育有需求村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落实高中阶段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政策。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健康渭源建设,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全民阅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健全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认证、市场化输转、回乡创业、输转评估等五大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增就业1.8万人,输转培训劳动力每年7万人次以上。加快建立留守儿童和妇女、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34参保率达到97%以上。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2016年重点任务
 
2016年是未来五年起好步、打基础的开局之年,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目标的攻坚之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5%、10.9%、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准脱贫与补齐短板并重,众志成城推进脱贫攻坚。围绕减少贫困村28个、脱贫2.83万人这一目标,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确保脱贫攻坚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一是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合财政支出70%以上的财力集中用于脱贫攻坚。建成北部安全饮水改扩建工程,农村安全饮水保证率稳定在96%以上。完成180个自然社农网改造、106个自然社动力电改造,农网改造面达到98%,动力电提前实现全覆盖。启动建设定渭路,建成阳殊路、蒲天路、通畅工程等道路,硬化道路318公里,提前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目标。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贫困户1858户8566人,改造农村危房3266户,危房改造面达到76.3%。二是着力破解群众增收难题。推进“一乡一业”35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36产业培育,提升马铃薯种薯、中医药、草牧业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旱作农业、经济林果、蔬菜等区域富民产业,新发展产业专业村77个,全县农民及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570元、3613元。推广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建成3千瓦分户式光伏发电1000户,继续落实300万元奖励扶持资金,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和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新发展网购平台2个、网店230家,实现“三有一能”37目标,争创国家电商扶贫试点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三是着力强化金融服务支撑。争取引进金融机构2家,建成金融服务网点45处以上。新增精准脱贫专项贷款2.83亿元以上、世行第六期贷款870万元、双联惠农及妇女创业等小额贷款3亿元以上,财政贴息5300万元;实施互助资金扩量工程,为渭河源等27个村追加互助资金270万元,全县撬动发放互助增信贷款2亿元以上。继续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有效降低农民生产生活风险。四是着力加快能力素质提升。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2.8万人次,其中“两后生”38 2000人、农村贫困劳动力1.51万人,技能鉴定3000人,实现新增“两后生”和贫困户有需求的劳动力全部得到培训。鼓励通过搬迁、务工、就业、创业等形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输转7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五是着力探索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十件大事”39,建立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动态管理、可溯责任追查、季度联合审计等机制,提高大数据平台引领、指导脱贫攻坚的应用能力。坚持建档立卡、分类施策,实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40,推动“五个一批”工程落实。严格政府部门及乡镇抓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乡镇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干部作用,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作战图、倒排时间表41,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抓实见效。 
二、项目拉动与招商引资并举,上下齐心厚植发展优势。把“扩投资”作为“促增长”的关键,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紧盯国家“十三五”投资导向,筹措资金800万元,加大项目谋划、宣传推介、向上争取力度,完成项目前期86项,年内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建设资金7亿元以上。建设总投资166亿元的县属重点项目150项,完成投资73亿元以上。继续推行县级领导牵头抓总、部门狠抓落实的项目包抓责任制,修订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审计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全力以赴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做好渭武高速等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协调服务工作。谋划招商引资项目59项180亿元,引进签约资金127亿元,到位资金65亿元以上。
三、提质增效与优化升级齐抓,切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努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方面,新建脱毒瓶苗组培温室2200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温室100座,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实现年产脱毒瓶苗3亿株、原原种4.5亿粒、优质良种80万吨的生产能力。中医药产业方面,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27万亩,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干药9万吨以上,交易量达到17万吨,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以上。草牧业方面,新建养殖企业(小区)84家、家庭养殖场150个、规模养殖户3300户,推广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青贮氨化饲料30万吨,畜禽总饲养量达到747万头(只)。二是持续壮大工业经济。加大“引强入渭”42力度,引进入园企业6家以上。加快九州通渭源物流园建设,新增开发面积0.96平方公里,新增GMP认证企业6家,新扶持发展小微企业50家、工业企业10家。三是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文化综合场馆投入使用,启动石门雪山景区一期基础设施和旅游环线公路建设,继续完善首阳山、渭河源景区配套设施,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建设渭河源旅游山庄,力争将首阳山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县财政列支200万元继续加大农家乐(客栈)扶持力度,新增星级农家乐(客栈)15家,建成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1个,接待游客9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4.5亿元以上。
四、率先突破与城乡统筹联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投资3.75亿元实施渭河大道(老君山隧道)、渭河南路东段等10项市政道路项目,建设投资9800万元的全民健身体育馆,建成建材市场、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等项目,县城东区加油站、加气站投入使用,不断提高县城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抢抓“棚户区+”政策机遇,有力推进南门西侧、一中南侧等7个投资21.83亿元的棚户区改造、住宅小区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380户,新建住房1500套,为有能力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创造条件。抢抓兰渝铁路渭源火车站建成机遇,建设火车站站前广场、站前大桥及河口至火车站市政道路,形成锹峪河城市发展轴。制定出台供热管理、物业管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等办法,持续开展市容、交通等环境秩序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县城品位和形象。加快特色城镇建设。继续扶持会川镇、莲峰镇率先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西部“百县中心镇建设工程试点”,实施总投资7.5亿元的会川镇青年路改造、江能中药材市场物流仓储库、莲峰镇综合商贸市场等项目,新寨等5个乡镇加油站和会川加气站投入使用,建成乡镇敬老院3个,着力提高重点城镇的辐射带动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积极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实施村庄整治,建成会川镇罗家磨等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半阴坡等20个环境整洁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继续落实生态造林绿化十年规划,完成生态造林5.4万亩,退耕还林8574亩,新修梯田2.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