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甘肃省)201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216 发布时间:2016-01-29 08:27:58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6日在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省长 刘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二、城乡居民收入目标。确定“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9%的预期。从必要性考虑,一是符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二是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处在全国后位,要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是必要的。三是居民收入是体现小康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从可能性考虑,我省“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十三五”时期,随着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和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于以上考虑,“十三五”时期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和9%的增长预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脱贫攻坚目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十三五”时期的“一号”工程,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2015年末我省有贫困人口317万。在工作部署上,“十三五”前两年争取每年脱贫100万人以上,后三年抓好巩固提高和冲刺扫尾工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只要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及政策措施,运用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促进脱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融合联动,是可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
  四、基础设施建设。为破解基础设施整体滞后这一制约我省发展的重大瓶颈,“十三五”时期将继续全面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6363”水利保障行动。这不仅是促投资、稳增长的需要,也是支撑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十二五”期间,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加强与全国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推动直接融资,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拓宽了渠道。“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只要我们抓住政策机遇、调动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改善全省基础设施条件。
  五、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出到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分别比“十二五”末提升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既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情况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我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相对较多,具备一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7.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5个百分点。随着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兰州科技大市场的建成运行,上海张江、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技术转移甘肃中心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会持续增强。只要我们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继续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培养集聚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人才、金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是有把握的。
  六、统筹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是我省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持区域和城乡统筹,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按照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推动兰州新区和大兰州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七、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提出“十三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省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重大责任。对我省来说,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可以争取到包括生态补偿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国家批准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及祁连山、“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规划的实施,有望获批建设一批生态工程项目;国家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有利于我省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同时,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实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全社会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度的提高,都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保障。只要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就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
  八、文化产业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这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省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2013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建设以来,建成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组建了一批骨干企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只要我们发挥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的作用,加快实施“1313”工程,就能够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九、开放带动发展。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是国家赋予我省的战略任务。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是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近年来,我们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大力实施“13685”战略,在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开放平台建设、经贸技术交流、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通过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发挥兰州新区等平台作用、举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提升对外航空和铁路口岸的功能、加强企业“走出去”步伐、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十、基本公共服务。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这几项指标都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直接相关。从就业看,“十三五”时期安排新增城镇就业140万人以上,高于“十二五”期间130万人的预期目标,既考虑了经济下行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又考虑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会产生新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考虑了就业对提高居民收入的支撑作用。从教育看,“十三五”时期将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及加大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力度,实现人均受教育年限9.2年的预期目标是有保证的。从社会保障看,提出“十三五”时期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1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特别是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条件,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同时,我们将通过实现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安全的满意度。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经大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以《纲要》为依据,编制若干专项规划,具体分解和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
2016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的部署,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安全发展,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聚焦精准脱贫、结构性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保持合理增长,着力培育发展动能,着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强化开放支撑,着力加强风险防控,着力保障人民生活,推动我省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0万人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继续用好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对接用好中央确定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完善落实“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和政策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在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上下功夫。
  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整合省级涉农资金568亿元,切块到县统筹用于脱贫攻坚。省级和58个贫困县按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17个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继续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银行免抵押免担保小额信贷支持,由省级财政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村增设便民服务网点。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覆盖。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先在贫困村试点推广,对贫困户保险保费予以补助。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的投入倾斜力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完善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把扶贫搬迁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新的安置区在县城、乡镇、中心村、旅游区、产业园区等有创业就业机会的区域布局,并按照社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做到有商场、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体育场所。加快富民产业培育,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年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4万户18万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建成通村公路1.5万公里,基本实现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解决26万户118万人饮水安全不稳定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继续推进光伏扶贫试点。改造贫困户危房14万户。加快贫困乡村宽带网络建设。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在50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建立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等资源资产参股,或财政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折股量化投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获得稳定的分红收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转。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在58个贫困县1500人以上的贫困村和17个插花县有实际需求的行政村建设幼儿园,完成“全面改薄”项目3500个。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户和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提高符合条件的贫困村村医定额补助标准,选派9000名省市县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8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甘南等牧区畜牧良种化水平,提升名优特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有效整合涉农科技资源,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1.5%。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张江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科技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继续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通过政府资金参股投资,加大对中高端产业、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质量强省与标准化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智能化改造,成立甘肃大数据公司,组建大数据研究院,推动北大“中国芯”、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兰石集团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中车集团电动公交大巴生产线、稀土公司轻稀土高纯化技术改造、陇神戎发年产200亿粒(片)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民海生物30万升牛血清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促进风光电等新能源就地消纳。引导创新要素进入新材料、生物制药及中藏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催生一批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去产能实施方案,因企制宜推动产能过剩行业产业重组,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支持其技改或实行并转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的应用,启动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品结构优化。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地降成本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内部降低运营成本,清理规范各类中介服务,降低各类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正税清费,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和财务负担。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