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贵州省)2021年思南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思南县政府网 作者:县情资料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1-08-17 08:27:47
摘要:地区生产总值在上半年扭负为正、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三季度实现正增长、51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全部恢复营业,全年增长4.2%、3.2%、4.6%,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PEu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二)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省委、省政府推动县城和特色小镇发展,市委、市政府支持思南“撤县设市”、推进“思德印融合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心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县城“三生”功能分区,统筹推进“产城景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首位度。实施城镇品质提升“十大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838户。深入推进县城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有序推进大岩关隧道、双塘二道等市政道路建设,建成太阳堡连接线、县城新区连接路等市政工程。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建成凉水沟、清塘溪安置房。加快金府壹号、麒龙香山美域等项目进度,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亿元以上,销售商品房5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推进塘头、许家坝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政策,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向县城、集镇或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转移,推进偏远、分散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县城为轴心,塘头、许家坝为两翼,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及行政村,瞄准城镇人口生产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绿色、康养产业,推进城乡产业配套融合发展。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教育、医疗、农技等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村流动,扎实开展“送教下乡”“科技下乡”等,提升乡村人才综合素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企业授信支持力度,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作用,逐步构建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公共治理、社区为载体的社区治理、行业和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治共享格局。依托“数字城管”“雪亮工程”等,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功能整合,全面加强建筑工地、重要通道、餐饮文娱、公共区域等环境卫生动态管控,确保不留盲区、死角,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深入开展违法建筑、滥办酒席、早婚早育、殡葬服务等专项治理,培育文明新风。PEu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三)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动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工业强省、产业强市等战略布局,全力抓好产业转型、主体培育及基础配套,切实提升产业质效。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生态畜禽、生态茶、油茶、中药材等产业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升级,打造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启动五盛肥业搬迁、思南红薯产业园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特色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加大船舶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40万吨碳酸钙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西南水泥、巨鼎石材提级改造,建成200万吨精品砂石骨料暨配套120万方商品混凝土项目,全年生产水泥80万吨、石材180万平方米。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深入推进工业“百千万”“双千”工程,确保新引进工业企业10家以上,库内企业实现应改尽改。落实县级领导抓工业企业上规入统行动,积极培育工业企业增量,支持乌江酒发展壮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以上。深化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六大行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纾困惠企等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新增市场主体3000户以上。深入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成示范项目5个,新增大数据企业1家,谋划大数据应用场景10个以上。狠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深入推进经开区动力电供应、“光网思南”及市政设施建设,实施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双塘大道沿线高压输电线迁改项目建成投用。启动邵家桥综合港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双塘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完善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功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PEu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四)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综合效应,打造旅游“聚集地”,形成新的增长点。深化拓展合作模式。强化市场需求导向,积极引进投资型、管理型经营主体,对县域旅游资源整合重组、整体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和景区运营管理水平。开工建设乌江大峡谷项目,完善思南古城、白鹭湖、郝家湾、石林景区服务功能。持续丰富旅游业态。探索推进“文旅、农旅、城旅、康旅”等业态融合,做强藤编、龙凤花烛、薯类等特色产品,推出一批采摘式、体验式旅游产品,打造思南—凤冈—遵义、思南—梵净山—铜仁等短途旅游精品线路,确保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实施旅游行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行动,改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酒店、旅行社、农村民宿等专业性旅游服务企业。积极支持旅游企业上规入统,全年入库2家以上。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引导企业增加质量好、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提档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紧盯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大力推动“互联网+流通”、快递物流等发展,新增农村电子商务站点14个以上。积极培育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直播带货、夜间经济、地摊经济等新业态,加快打造商业集聚区、夜间消费区等,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消费核心商圈1个,引进大型商贸零售企业5家,培育上规入统企业15家以上。结合省、市促消费活动方案,引导企业举办产品展销、降价促销、短途旅游等,激发消费者购买欲。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商惠企的良好环境。PEu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五)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持续增强发展后劲。抓好项目谋划。深入研究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两新一重”“六网会战”、长江经济带发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等一揽子政策,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挤进省市重大项目库。抓住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的重大机遇,积极向上对接争取,确保全年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3亿元以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8.5亿元以上,申报储备重大项目550个、总投资850亿元以上,完成项目批复40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新增5000万元以上项目入库35个以上。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梳理2020年实施的省市重大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两直达”抗疫特别国债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进度,及时验收已完工项目,确保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开工建设花滩子水库、S304大河坝至青杠坡公路改扩建、乌江航道提级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德余高速、湄石高速、思印城市快速干道、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县乡公路路面提升工程、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创建“四好农村路”160公里以上。大力推进赵家坝、何家湾、烂田沟水库建设,启动实施农村水利扶贫三期工程。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及“宽带乡村”工程,新建4G基站30个、5G基站60个。同时,抓好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旅游等重大项目建设入统,形成新的投资增量。抓好要素保障。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切实保障重大项目、民生工程、扶贫领域基本用地。进一步落细落实县级领导联系、行业部门包保项目机制,做好用工、水电、材料等要素供应及矛盾纠纷调解,确保项目如期开工、有序推进。认真研究中央增加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系列政策举措,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纾困资金项目申报,深化政金企对接协作,争取更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PEu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六)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牢牢守住生态底线。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深刻吸取《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教训,举一反三推进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转办信访投诉件办理,扎实做好迎接中央第二轮、省委第三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深入推进“双十”工程,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5%以上。扎实开展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和“清水清岸”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制度,深入推进乌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切实加强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确保乌江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建成投运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一期扩容及三期建设,持续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城镇污水处理体系提标,生活污水处理率96%以上。统筹抓好垃圾填埋场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护、畜禽粪污治理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修复等。探索构建城乡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确保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扎实开展新一轮绿色贵州建设行动,深入实施森林扩面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禽、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抚育管护油茶、花椒等林业产业10万亩,完成油茶、花椒低产低效林改造各1万亩,加快实现“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生态修复1000亩、石漠化治理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5%。深入实施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推进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森林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鼓励企业探索低碳转型新路径,培育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低碳节约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大力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监管网格。用好“三线一单”成果,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认真办理环保热线和群众来信来访。加强违法排污和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执法监管,增加动态抽查、暗查暗访频次。严格落实河长制、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