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贵州省)2015年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贵阳市南明区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143 发布时间:2016-12-11 12:50:32
摘要: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南明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全区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南明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全区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和主战略,奋力守底线、奔小康、打造升级版,以“告别棚户危房·共建美好南明”为发展主题,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产业转型、改善人居环境,顺利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过去五年,我们稳定消除绝对贫困,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始终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工作部署,实施整村推进行动计划工程、生存型扶贫工程、产业化扶贫脱贫工程、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工程、三个一脱贫细胞工程、定点结对帮扶工程等“六大工程”,深入开展精准扶贫。2012年,小碧乡大地村、马寨村两个贫困村脱贫摘帽,600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全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末的1.02%下降为零,在全省率先实现稳定消除绝对贫困。2012年,我区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在全省第一批实现全面小康,2013年、2014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位列全省第一。
过去五年,我们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全区生产总值从226.7亿元增长至606亿元,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16.4%;财政总收入从30.16亿元增长至112.61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3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8.61亿元增长到43.57亿元,增长了2.34倍,年均增长27.8%;固定资产投资从118.81亿元增长至497.17亿元,增长了3.18倍,年均增长33.15%;社消零售总额从159.61 亿元增长至365亿元,增长了1.29倍,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97元增长至28086元,年均增长1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525元增长至13950元,年均增长13.1%;民营经济增加值累计完成1104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提高到47.18%;2013年、2014年连续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2014年、2015年连续入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区”和“投资潜力百强区”。
过去五年,我们全力推进开放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极大激发了发展内生动力。贯彻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战略,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招商引资项目143个,已投产达产108个,形成固定资产投资554.91亿元,投产达产率75.52%,区内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2家。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组成部门整合为24个。推进简政放权,全区行政审批事项由330项精简为98项,精简了70.3%。建立政务服务首席代表制,平均办理时限在法定基础上压缩60%,部分事项压缩85%。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市场主体达到70046户,其中企业32704户、注册资本911.55亿元。根据省、市的工作部署,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签订部分行政区域托管协议,为两区深度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建成2个国家级、3个省级众创空间,实施17个重大科技专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增至31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5家,专利申请量7691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93.2。
过去五年,我们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持续加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调整为0.56:21.47:77.97,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21.53%。全力打造云产业示范基地,引进讯鸟、轩通、海誉等30余家优强科技企业,带动花果园商务区入驻科技企业达100余家,全区大数据关联企业达272家,大数据关联产业规模达97亿元,共建成呼叫坐席8400席。金融机构达84个,2015年实现产值130.2亿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建成酒连网、家有购物、黔茶商城等电商平台,电商产业年销售额达12亿元。建成花果园80万平方米商业楼宇,引进大地保险、国药集团、杭州颐高等行业领军项目,已入驻企业近2000家。建成保利国际、亨特国际、鸿通城等商业综合体,其中,花果园购物中心入驻商户已达300余家,年营业收入突破4.5亿元;保利国际逸天城生活美学购物中心年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打造了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多彩贵州城2个国家4A级风景区,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数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47%、24.25%。冶金、电力、水泥等重工业全部退出主城区,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新型和低能耗工业提速增效,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家,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5%。启动欧美医药产业园建设,以生物医药、工业总部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06%。推进长和长远物流园建设,完成一期10万平方米现代物流园建设并被授予全省现代物流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快水果、蔬菜、花卉等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万亩,蔬菜、水果年产量分别达到11.3万吨、1.26万吨,粮经比调整到0.9:9.1。永乐“桃花艺术节”、“桃文化节”等活动反响强烈,“万亩桃园”赏花采果游成为市民周末的好去处。
过去五年,我们统筹推进建设管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牢牢把握“疏老城、建新城”战略抓手,全力推进城乡建设,城市化水平从“十一五”末期的86%跃升到97%。投资1300亿元,完成彭家湾、五里冲等16个大型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面积500万平方米,改善近3万户、9万余人的住房条件。改造后的米市巷、岑家花园、石岭街、彭家花园等4个城市社区公园获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授予的“2015亚洲都市景观奖”。贵惠大道、东站路、贵龙大道等多条城市干道建成通车,花果园路网初步形成,机场二期、贵阳东客站、贵广高铁投入使用,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四位聚合”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累计投入城市管理经费6.47亿元,全面推行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建立扁平化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以网格化为主体的执法力量体系;全力确保主次干道市容秩序,全天主干道保洁时间14小时以上,次干道、小街巷10小时以上;开展火车站、筑城广场、省委周边等重点难点区域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完成12座垃圾中转站、52座公厕的升级改造,新增各类环卫车辆198台、果皮箱3000个。拆除违法建筑3534户、面积178万平方米;开展中华路及周边道路、花溪大道、宝山南路、解放路、油榨街等城市主干道沿线立面整治,整治房屋立面7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农村公路管养里程达到224公里,实现公路“村村通”。实施农村水利工程项目87个,新建山塘、水池268个,安装供水管网51千米,解决1万余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过去五年,我们切实坚持生态引领,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实施“绿色贵州、绿美贵阳”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2326.6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5%。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增绿扩园,新建李家山、狮子岩山体公园,累计新增绿地17.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3.69平方米。实施空气质量保护计划,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5%。实施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关停汪家大井一级水源保护区内8家工业企业、搬迁356户居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建成青山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7%。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推进环保“六个一律”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6起、林业行政案件136起。
过去五年,我们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全面增强。区财政投入民生资金累计达109亿元,年均增长24.5%。实施集团化办学和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深化京筑教育合作,引进包括北京八中、北海幼儿园等优质学校5所。投入22.4亿元,新建学校24所,累计新增学位20080个,引进、招聘教师569人。实施“3个20万”扶持政策,扶持微企3210户,带动就业1.61万人,发放补助资金1.44亿元。着力帮助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5万人,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4%以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从每人每月340元提高到530元,农村五保标准从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900元,累计发放城市低保145.5万人(次),发放金额5.68亿元,发放农村低保5.6万人(次),发放金额1182.81万元。深入推进卫生计生体制改革,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启动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组建36个全科医生团队,完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被评为“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区”,深入开展“两严一降”专项行动,全区刑事发案数、每万人发案数分别下降39.79%和56.5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77.35%提高到96.19%。全面打响“禁毒人民战争”,以“双逢双查”为抓手,提升“打源头、控环节”力度,共破获毒品案件3778起,缴获各类毒品349.13千克。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实现“零进京非访”。建成1628套公租房并办理入住,实施公益性、民生类实事项目303个,建成93个示范楼院、107个居民休闲绿地和广场、12个居民活动室。 
过去五年,我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执行力公信力不断提高。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始终坚持在区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定期向区人大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工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整治“四风”、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对公共资金的监督管理,“三公经费”持续负增长。加强行政监察,强化权力运行监督,严肃执纪问责,累计立案228起、查处195人。加强审计监督,查处问题资金4129万元,工程项目审减资金3.37亿元。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362件,办理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干部勤政廉政意识明显改善、作风明显好转、执行力明显提高。
过去五年,国防、人防、公共文化、食品药品安全、民族宗教、移民、外事、侨务、对台、地方志、档案、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爱国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成效显著。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区经济社会一如既往地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全区生产总值606亿元,同比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7.17亿元,同比增长14.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57亿元,同比增长9.4%;社消零售总额365亿元,同比增长20.56%;工业增加值40.34亿元,同比增长14%;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300亿元,同比增长21.24%;旅游总收入272.02亿元,同比增长17.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86元,同比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50元,同比增长9.7%;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93.2;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0.0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6.19%;成功化解17件重大疑难信访积案和44件省、市交办信访案件,化解率达100%。这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和辖区战略空间大幅压缩的严峻形势,我们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区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奋勇拼搏、乘势而上,顺利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实现了“十二五”完美收官!85万南明人正迈着自豪的步伐,昂首阔步迈向“十三五”的伟大征程!
砥砺锋芒凌云志,五载春华酿秋实。五年发展的累累硕果充分证明,区委、区政府实施“告别棚户危房·共建美好南明”的发展主题是完全正确、十分有效的。五年的历史性变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广大干部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只要我们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激情浇注到发展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完全能够把南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宝地、和谐宜居的家园、投资兴业的热土,在全市发展中争做“排头兵”!五年发展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必须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坚决做到党委有号召、政府有行动,努力做好区委正确决策的“证明题”;必须将上级精神与南明实际紧密结合,努力吃透上情、把握区情,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推动上级精神在南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推动两条底线一起守、两项成果一起收;必须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只有我们敢于“打破”、敢于创新,才能以创新倒逼开放和改革,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解决民生重点难点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有尊严、有盼头、有梦想地生活,给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过去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省、市党委、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驻区部队、驻区单位和企业,向长期关心支持南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令人鼓舞,问题不容忽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仍然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除宏观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外,我区还处于行政区划调整这个特殊的时期,“四期叠加”的不利因素将持续对我区产生影响。二是创新动力亟需加强。作为老城区,我们虽有多年聚集的基础性优势,但又面临发展空间压缩的困境,我们比全市任何一个区县对创新驱动的需求更迫切。但是,当前我们创新体制尚不健全、创新环境尚不优化,极少数干部创新意愿不强,亟需从各个方面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三是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城市拥堵、违法建设、脏乱差等顽疾在治理和反弹之间拉锯胶着,仍然缺乏根本性解决办法;棚户区改造成本极高,成本倒挂严重,开发成本与收益平衡的矛盾还未得到有效化解。四是民生保障任务艰巨。住房、物价、食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繁多、千头万绪,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五是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政府工作与群众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十三五”时期,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贵州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委明确要求贵阳市要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推动黔中城市带的建设,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赋予南明区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并要求南明区要建成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核心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上级的战略措施和政策红利,为我们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从南明区自身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区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发展,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不断聚集,全区上下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这些积极因素,都为我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要我们坚定发展战略不动摇,积极利用好中央、省、市的战略机遇、政策机遇,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城市形象、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全方位的转型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跨越。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陕ICP备2022009214号-1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陕ICP备2022009214号-1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