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湖北省)2016年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襄阳市襄城区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666 发布时间:2016-10-24 08:59:15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2月29日在襄城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朱青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襄城发展史上极其重...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2月29日在襄城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朱青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襄城发展史上极其重要并取得重大变化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打造“精致襄城,首善之区”为目标,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力扩张经济规模,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5亿元,五年先后突破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5%。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亿元,是2010年的2.9倍,五年累计完成673.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08倍,一批对襄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不断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5亿元,五年先后跨越5亿元、10亿元、15亿元三个台阶,年均增长32.9%,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95%以上,财政收入质量在全省排位前列。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5亿元,是2010年的2倍,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累计利用外资9493万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出口企业发展到13家。努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321元、14332元,是2010年的1.9倍和2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
——“十二五”时期,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着力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强区”战略,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累计引进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35个,完成旅游开发投资178亿元,中华紫薇园、襄阳文化产业园一期(唐城)、岘山文化广场、临汉门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开放,“一城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塑造旅游品牌,我区被列为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3A级景区1家,组织开展了系列节庆文化活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永久落户襄城,襄城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累计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8亿元。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日益凸显。金融服务业增势强劲,累计新引进银行分支机构7家、保险证券公司4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四板”挂牌企业12家。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鼓楼、檀溪城市商圈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累计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3家。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面对经济下行、转型加速、要素制约等多种压力,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形成了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能源电力等3个过10亿元主导产业。园区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现代都市农业初具雏形。深入推进“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家庭农场60家、专业合作社534家、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7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14个。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修和改善各类水利工程1560处,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2万亩。
——“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日趋强劲的五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成立襄阳古城管理委员会和襄阳岘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局,对主城区街道办事处进行区划调整,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机构整合。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局两委”管理体制,推开“三张清单”管理模式,构建“三零服务”管理机制,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性,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9万户,是2010年的3.4倍。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全口径预算制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公开,稳步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全面实施“营改增”,小规模纳税人总体税负下降40%。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先后与湖北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清理规范政府性债务,盘活国有存量资产3.03亿元,实现政府性融资1.45亿元。稳步推进土地管理创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成土地复垦面积3200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14.33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万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文化、基层医药卫生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建立项目考察、研判和退出制度,引进项目数量和质量得到双提升,五年累计引进项目583个,实际到位资金682.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倍。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实行重点项目“1+3”服务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襄城科技孵化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湖北文理学院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并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市级电商产业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
——“十二五”时期,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注重运用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推进全区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城乡规划实现了全域覆盖。编制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城镇化率达到72.8%,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功能品味大幅提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207国道、襄南大道、内环线、闸口二路、滨江路西延伸段、襄谷路改扩建襄城段全线贯通,长虹南路立面改造、襄樊大道综合整治襄城段全面完成,新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观音阁、营盘、檀溪湖二期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城南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开工建设还建房83.9万平方米,竣工39.4万平方米,恒大名都、山水檀溪、北京公馆等一批住宅小区基本建成,城市形象崭露新姿。全域城乡一体化稳步实施。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在全省首批“四化同步”试点示范乡镇中保持领先,卧龙、欧庙各有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陆续启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修建通乡通村公路273公里,新建改造桥梁12座,维修破损路面13.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客运线路12条,解决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垃圾清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绿色示范村16个、宜居村庄10个。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扎实推进“五城同创”,为全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除四害先进城区作出积极贡献。探索建立“大城管”综合管理机制,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大力推进“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全区222个“三无”小区全部完成整治,60多个小区成为示范小区。生态环境优势日益突出。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依法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控施工现场和道路扬尘污染,严禁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对城区燃煤锅炉和烧烤摊点实行规范整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全面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对非法采砂船只和非法砂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为开发区涉水化工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排污装置,闸口、隆中截污干管工程全线竣工,汉江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以上。实施“三水”连通工程,形成“活水入城”生态新格局。坚守耕地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大力实施“绿满襄城”行动,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5万亩、“四旁”植树240万株,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9%和35%。
——“十二五”时期,是惠民力度持续加大,民生质量明显改善的五年。区政府每年通过集中财力办实事的方式,办成了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区级财政五年民生投入38.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累计帮扶创业项目400多个,培训劳动者2.3万人,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2.8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切实关爱特殊人群,建成投用一批留守儿童服务站、示范妇女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成29所永久性保留学校标准化建设和14个农村教学点改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全覆盖。与市级三甲医院共建医疗联合体,完成法龙、新集省级“四化”卫生院创建,完成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110家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计生利益导向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文化馆建成投用,累计建设全民健身路径50条、农民健身工程50个,送戏送电影下基层3100场次,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3900户。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法治襄城建设持续推进。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我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创新社会治理,成立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城乡社区(村)全覆盖。深化平安襄城建设,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群众“一感两度”指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以及包案制度,一批信访问题依法得到妥善处理。全面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不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预防控制体系,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始终控制在市控指标以内。食品药品监管持续加强,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预防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史志等各项事业全面提升。
——“十二五”时期,是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效能显著提升的五年。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等活动,认真抓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政府工作水平和效能持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常态化机制,五年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241件、区政协提案729件。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可用财力进一步增加,完成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作风建设持续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做到“十个严禁”,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推进治庸问责工作常态化,加强履职尽责督促检查,政风行风建设成效明显。出台党政机关会议费和差旅费管理办法,全面清理违规公务用车和超标办公用房,公车改革顺利推进,“三公”经费逐年压减。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累计审计政府投资项目307个,审减资金3.33亿元。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坚决惩治腐败,五年共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62人,其中行政开除2人、移送司法机关12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陕ICP备2022009214号-1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陕ICP备2022009214号-1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