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安徽省)2016年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六安市金安区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439 发布时间:2016-10-03 08:06:34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在金安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一、团结拼搏,十二五顺利收官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克难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9%;财政收...
根据区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强区和招商引资开放五大战略,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调转促”为主线,围绕“一轴三带六个增长极”建设,突出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经济强区,建设美丽金安。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向30亿元冲刺,实现双倍增。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9:46:35优化为10:50:40。城镇化率提升至5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6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8000元。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强化核心带动。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聚焦核心,培育壮大重点经济区域,带动全区跨越发展。强力推动集中示范园区、金安开发区、南山新区三大核心增长极提速发展,增强承载能力,培育支柱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到2020年,实现三大核心增长极经济总量翻两番,成为支撑全区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引领全区跨越的增长核心区。加快木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洪山生态旅游示范区、毛坦厂古镇名校特色区三个特色增长极建设,深挖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到2020年,将三个特色增长极打造成为全区现代农业、运动休闲、健康养老、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集聚中心,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带动镇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第二,坚持扩大改革开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改革部署,扎实推进各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牢固树立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理念,重点在软硬件环境上下功夫。持之以恒抓招商,突出产业招商,坚持招大引强,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瞄准合肥都市圈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努力承接一批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力争五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突破600亿元。主动加强对外合作。强化与发达地区特别是合肥市的园区合作,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建设“园中园”,力争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坚持推动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调转促”步伐。壮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机电和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仓储加工贸易等三大百亿元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轻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省市级龙头企业突破150家,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突破1500家。大力推进旅游强区战略,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体育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20年,力争创建5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增4A级景区2个,旅游业年综合收入达100亿元。推进商贸物流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0年把我区打造成全市现代商贸物流集聚中心。高度重视“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第四,坚持城乡统筹融合。按照“一尊重、五统筹”要求,加速推进东部新城、金安开发区、南山新区三大城市副中心建设,重点抓好毛坦厂、张店等5个重点镇,椿树、孙岗等8个特色镇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县乡公路畅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700公里以上。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全区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强化区域协调。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产业支撑,大力推进九十里山水画廊生态旅游带、沿淠河生态经济发展带和江淮分水岭特色经济发展带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守护好绿水青山。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成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强化社保政策兜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公共就业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化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提升计生服务水平。努力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金安人民。 
    三、真抓实干,开创今年工作新局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聚焦全面建成小康金安总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坚持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坚持招商引领、项目带动,坚持深化改革、强化执行,全面加快“调转促”步伐,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坚决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到位内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提升核心增长极
    加快集中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有效投入,强力推进毛中东部新城校区、琼威国际医院、新城污水处理厂、皋城东路升级改造、镇区风貌提升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承载能力。突出招大引强,围绕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标,重点建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强化选商理念,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加强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中植新能源汽车、青年汽车、六安大学科技园等重大项目。
加快金安开发区建设。实施六寿路(沪陕高速至木南大道段)拓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丰塘片区路网及基础配套建设,全面拉开发展框架。着力提升园区东片吉宝冷链物流园招商环境,完善园区南片城市副中心功能配套。升级改造3.5万伏高压线路,加快推进人民路小学北校区、金安中医院、八里杠安置房等配套建设,推动吉宝冷链物流园一期建成运营,积极推进华皖坛藏、祥安热能等项目建设。
加快南山新区建设。按照“绿色城南”发展要求,围绕环境打造、品质提升,加快市政配套建设,建成环南湖公园健康步道,贯通“六纵六横”主路网及连接项目路网,组建南山水务公司,污水管网建成投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快土地出让及项目引进步伐。全力推进南山小镇、南湖村小镇、异域风情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二)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招商引资。深化招商改革,调整和充实驻外招商队伍,强化招商绩效考评。全面加强宣传推介,加大信息摸排和对接力度,更新招商项目库。围绕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精心组织专题招商,大力推进“一对一”、“点对点”招商,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精准度。突出招大引强,注重招才引智,提升招商质效。加大跟踪服务力度,严格落实项目全程帮办制、代办制,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实现到位内资110亿元以上,利用外资4500万美元。
加快项目推进。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继续坚持重大项目“四个一”制度,逐一制定推进方案,逐项分解落实责任,分级分类调度督查,倒排工期,盘点销号,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着力提升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转化率。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快编制交通、水利、环保、教育、卫生、养老等专项规划,加大对上争取和衔接力度,争取列入省“大新专”项目34个,完成年度投资39.1亿元。
强化要素保障。推进银政企合作,完善银政担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专项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充分发挥过桥接续专项资金的作用。大力推进直接融资,力争2家以上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强化后备资源培育。加强政府性融资工作,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保障项目用地需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使用税杠杆作用,盘活存量土地,清理处置低效闲置建设用地。
    (三)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坚持发展经济、工业优先,制定工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加快提升轻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税源经济意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做优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小巨人”、“配套专家”。深化“暖企行动”,开展“精准帮扶”,推动企业增产增效。力争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2亿元。投入技改和创新资金25亿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实施商标品牌、质量强区和标准化战略。认真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建立与外地高校合作培训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