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贵州省)2016年雷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雷山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5461 发布时间:2016-03-24 08:28:57
摘要: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2016年1月19日雷山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长 袁 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雷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2016年1月19日雷山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长    袁 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雷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提质增效稳中有进,社会和谐安定全面进步,城乡统筹发展日新月异,破解瓶颈制约凸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从9.02亿元增加到23.53亿元,年均增长15.7%,比“十一五”加快2.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2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0.55亿元增加到2.18亿元,年均增长31.7%,比“十一五”加快6.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达17.3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的6.47亿元增加了10.85亿元,增长了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41.1%,比“十一五”加快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4元,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0元,年均增长17.1%。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时期。交通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道路交通建设累计投入32.54亿元,年均增长124.5%,凯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蚩尤大道基本建成,完成308省道永乐至大塘改造30公里,完成通村油(水泥)路建设666.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目标。完成西江干荣至麻料、郎德至望丰等环线公路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262公里,“一横二纵十联线”“乡村公路九环线”公路骨架网络基本形成。水利建设累计投入4.68亿元,年均增长84.5%。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2万亩。完成公统水库、九十九水库等四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鸡鸠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2万亩,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6处,解决了6.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县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5900万立方米提高到6400万立方米。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城镇建设管理凸显新面貌,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丹江镇红屯堡片区移民安置修建性详细规划》等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实施丹江和西江省级示范小城镇、苗疆盛世城市综合体、红屯堡安置区、陶尧新区、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3.4%提高到35.2%,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从9.5平方米增加到14.94平方米。雷山获得“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多彩贵州文明行动”考核连续名列全省二类县市第一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变化巨大,累计投入4.18亿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完成脚尧、也改、格头等18个新农村和小康村示范点建设。实施 “一事一议”项目838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乌秀、下郎德等15个村庄环境整治。完成154个村级农家书屋、4个乡镇体育场、76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行政村、旅游景点移动信号、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用电实现同网同价。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内生活力最足的时期。我们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推进“个改企”“营改增”和商事制度“三证合一”注1改革。完成政府机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雷山被列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示范县”。完成桃江、大塘撤乡建镇和丹江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西江“区镇合一”改革列为全省首批改革工作示范点。完成县国资公司等国有企业重组。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19.79亿元融资项目资金获得批复。招商引资累计引进资金136.8亿元。完成省、州农村金融信用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全国小额信贷扶贫示范县创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11.64亿元增加到33.86亿元,年均增长23.8%,贷款余额从8.89亿元增加到21.68亿元,年均增长19.5%。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最好的时期。我们坚持守住绿色生态发展底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省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县,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累计投入7588万元,实施林业产业种植和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生态工程3.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49%,高于全州5.52个百分点;启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试点改革;扎实推进生态村镇创建,获得国家级优美乡镇、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7个;以“治水、治气、治渣”为重点,编制完成《雷山县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成立雷山县生态保护法庭、雷山县生态保护公安分局。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6.8%;实施地质灾害治理12个;建成负氧离子监测站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10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45.9%。扎实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注2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注3利剑行动,查处了一批生态环保违法案件。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最优的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们围绕“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累计投入16.4亿元,实施西江5A级景区创建、郎德二次开发、雷公山景区景点打造等建设。连续成功举办雷山苗年、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和“雷公山之巅·巴拉河之夏”自行车赛、银饰刺绣大师赛、苗岭斗牛大赛等赛事活动。《我在雷山等你来》等苗族歌舞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微电影《缘分西江》荣获亚洲微电影金奖。西江千户苗寨荣膺“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称号。全县拥有“非遗”名录达231项,是全国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县。“十二五”时期接待游客累计达2433万人次,是“十一五”时期的5.9倍;旅游总收入累计完成163.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0.1倍。软实力逐渐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1%提高到8.3%,三次产业结构从24.6:24.4:51调整为24.2:17.3:58.5。山地高效农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保持稳定,雷公山红米特色品牌初步形成。茶叶、黑毛猪、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粮经比从4.9:5.1调整到3.9:6.1,农业增加值从2.2亿元增加到5.69亿元,年均增长7.9%。茶园无公害认证面积达11.5万亩,雷山被评为“中国茶文化之乡”,雷山银球茶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银球茶”“乌杆天麻”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茶出口累计创汇800万美元。加快农业“优一接二连三”注4,投入资金8.2亿元实施生态茶园示范园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引进企业30家,园区总产值完成30亿元。实施“6个10万”注5工程,培育规模养殖场265个、家庭农场13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培育省、州农业龙头企业24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成西江千户苗寨特产旗舰店等12家电商平台,开通45个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完成销售额2000万元。特色工业发展壮大。启动螺丝山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业投资由1.5亿元增加到4亿元,淘汰落后产能5.5万吨,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79%,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各类企业从245户增加到1197户,增长4.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家增加到8家,个体工商户从2838个增加到6185个,增长2.2倍,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分别达2.44亿元和3.74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45.8%提高到55.4%。
 1/9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陕ICP备2022009214号-1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陕ICP备2022009214号-1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