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云南省)2016年通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通海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2565 发布时间:2016-02-23 14:22:39
摘要: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2月16日在通海县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 长 卢维江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通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2月16日在通海县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  长   卢维江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通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艰难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和县、旅游兴县”战略,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不振、企业效益下滑、禽流感疫情等困难,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抓发展、保民生,建生态、促和谐,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8.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1.6亿元,年均增长11.3%;人均GDP由16114元增加到29455元,年均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7亿元增加到4.8亿元,年均增长1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7.3亿元增加到15.8亿元,年均增长16.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69.8亿元增加到118.8亿元,年均增长11.2%;贷款余额由41.7亿元增加到76.4亿元,年均增长12.9%;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由16293元增加到28719元,年均增长12%;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361元增加到29525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64元增加到12761元,年均增长15.3%。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抓牢稳县产业、抓实强县产业、抓活第三产业,着力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7.2%、12.9%、11.4%,产业结构从19.6:40.5:39.9调整为16.4:36.9:46.7,结构更趋合理。
 
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达25.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42.2%,其中,蔬菜、花卉、畜牧业产值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51.2%、23.9%、48.6%,“云菜”、“云花”更具知名度。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启动四街镇米冲、杨广镇小龙潭、九龙街道白哑口等5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建成标准化鸡舍2.6万平方米;省市农业龙头企业由33户增加到3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38个增加到150个,成为全省蔬菜、禽蛋产销大县及农产品出口主要集散地,被列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2014年“三农”工作综合考核获得全省第一。
 
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88.9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57.5%,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3户增加到67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98.9%。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培育省市级成长型中小企业53户、全省百强民营企业4户、全国中小企业创新百强企业1户,非公经济增加值达58.4亿元,年均增长12.7%,占GDP比重达63.7%,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玉溪市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县。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服务、金融保险、通信、专业市场、中介服务等优化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1倍。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成功申报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试点县,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众创空间成立运营,多家本地企业设立网店,电子商务起步发展。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山、城、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为核心,以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初步显露,迎春花街、素食文化节等旅游文化节事活跃,实现旅游总收入11.9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2.6倍。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投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平台,拉动经济增长。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1.1亿元,年均增长31.1%。
 
农业基础条件更加巩固。完成3座小(一)型和32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爱心水窖1250口、烟区小水窖2237口,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解决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完成水利投资4.8亿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8个,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8个,新增耕地4554亩,改造中低产田18.7万亩。实施基本烟田建设项目2374件,建设沟渠1.2万米。实施村内道路、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52个,惠及农户8.3万户。启动5000亩蔬菜基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5个、贷款贴息项目3个。
 
产业发展平台更加坚实。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规划面积25.7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81户,工业总产值达70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2.9倍,年均增长69.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实施大石山片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通印股份、汉光公司、斯贝佳新生产线建成投产,五垴山风电、大平地光伏发电等项目启动建设,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4.3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水网建设稳步推进,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工程全面竣工,完成元山隧道口提水工程,启动滇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电网建设不断加快,完成220千伏杞麓变电站二期,110千伏里山变电站二期及圆明、杨广、芭蕉等变电站建设,新增电容量20万千瓦,用电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天然气等项目启动实施。交通网络更加健全,通行条件不断改善,累计硬化公路282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04公里,自然村通车率达100%;玉蒙铁路通车运营,江通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通讯网络更加完善,建设通信基站574座,55个行政村开通光纤宽带网络,互联网用户达4.6万户,光纤总里程达4296皮长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历史文化更显厚重。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本思想,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2%,配套完成县城供排水、绿地系统等8个专项规划;实施集镇和83个自然村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建设。全面开展城乡临违建筑拆除整治,拆除临违建筑87.5万平方米,其中拆除鸡舍16.9万平方米。实施新农村建设105个、美丽乡村建设13个、美丽家园建设1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8个,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在省市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率先在全市制定出台政府全额负担村庄规划费和全额贴息三年10万元建房贷款政策,83个自然村、1.1万户农户以“统规联建”的方式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城市建设管理全面加强。完成北街延长线、黄龙路上下段扩建改造,打通育才路东段,实施福康街、盐店巷、古城东路及秀山路等路面改造工程,累计完成11.6公里城区路网建设,新增路灯1980盏、城市绿化面积110.5公顷,城市绿化率达28.6%。新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20.8公里,完成柿花树应急提水工程,实现全城优质水源供应。体育场升级改造等市政设施启动建设,完成新城区避难场所、公安110指挥中心、档案馆等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48.4%。城市管理日益规范化和精细化,进一步理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施县城主要街道清扫保洁和规范车辆停放市场化运作,建成“平安通海”视频监控点201路、电子警察57套,清理整治占道经营、开放施工、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拆除不规范广告牌、雨棚 7127个,清理小广告6.1万条。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完成《通海县旅游发展规划(修编Ⅱ)》,推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开发。“通海高台”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认定。完成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公布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3处。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登录馆藏文物722件(套),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305件(套)。对兴义、代文2处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完成白塔心出土文物修复整理工作。实施秀山古建筑群保护修缮、古城水系恢复工程,推进古民居保护开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住建部专家评审,“旧县”和“御城”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河西、杨广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镇,河西镇河西村、兴蒙乡白阁下村、高大乡克呆村、里山乡大黑冲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动力逐渐释放。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切实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扩大开放,有效拓展了空间,提高了效率。
 
全面推进政府改革。扎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调整政府工作部门13个,事业单位19个。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省、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3项、取消71项、合并7项、调整50项。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高效审批服务中心,完成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实现网上审批,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园区实体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县殡仪馆建成投入使用,火化区火化率、公墓安葬率实现两个100%。完成乡镇财政体制和“营改增”税制改革,稳步推进户籍、林权、水务、教育、医药卫生等改革。
 
政府融资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组建4家县属投融资公司,有效盘活国有闲置资产资源,累计融资9.6亿元。树立“偿债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以政府债券置换历史债务5.2亿元,拨付历年所欠专款7.4亿元,历年拖欠债务消化率达80.4%,基本实现项目专款按工程进度拨付。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印股份公司检测中心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认证,通变电器公司变压器片式散热器成为全市装备制造业首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福慧科技公司在新三板上市,通海五金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实施技改项目27个,建成高新技术企业21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户,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建成4个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全县出口企业达37户,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7亿美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5倍。茂源国际、高原农产品、通泰贸易等7户外经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注册公司,畅通一站式服务。宋威、巨大浪、茂源等公司成长为年出口额过亿美元的企业。成立招商引资合作局,成功签约“山、城、湖”生态旅游PPP项目、体育场升级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累计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07亿元,引进外资770万美元,分别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9倍和5倍。
 
(六)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环境保护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围绕杞麓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以项目建设推进综合治理,以专项整治推动生态建设。
 
杞麓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建立湖泊和入湖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省政府杞麓湖水污染防治现场办公会确定项目15项,总投资5.9亿元;完成杞麓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项目18项,总投资6.7亿元,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十一五”末分别削减7%、8.5%、2.5%、7%。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完成省级重点减排项目85个,淘汰关闭小造纸厂28户,关停拆除小炼钢炉24座,拆除水泥机立窑4座,淘汰落后产能59.8万吨。完成11户企业能源审计,审核验收27户企业清洁生产,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8%,“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城乡“两污”治理取得成效。建成沿湖20个村落污水收集土壤净化池,完成污水处理厂设施配备,管网配套26.7公里,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5%。大力开展废弃菜叶治理,坚决关停里山垃圾处理场,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垃圾场陈腐垃圾和渗滤液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废固垃圾处理率达95%。建成农田沤肥池3万口,实施31.8万亩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建立乡村环境保洁机制,实行农村卫生保洁县级财政补助,完成24个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置工程。
 
稳步推进绿色通海建设。推进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低效林改造,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6.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4平方公里。大力开展杞麓湖沿岸、公路沿线、村庄河道等绿化造林工程,绿化植树108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5%。严控森林火灾,严查纵火事件,森林火情火灾次数比“十一五”期间下降54%,尤其是2015年实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仅发生森林火情1起,有力地保护了绿色生态屏障。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让公共财政普惠公众,民生支出累计达52.1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6%。
 
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教育支出逐年加大,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1.4%。全面实施校安工程暨美丽100校园建设,实现B、C级危房消库,消除D级危房9.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6.8万平方米,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新区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学前教育发展加快。进一步整合杨广镇、河西镇、高大乡教育资源,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陕ICP备2022009214号-1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陕ICP备2022009214号-1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