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甘肃省)201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2503 发布时间:2016-02-18 10:41:30
摘要:县长陈彦吉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2月2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建议。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和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
县长陈彦吉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2月2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建议。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和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持续压力加大的内外部环境、繁重的改革任务和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认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加快汇聚新动力,全面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良好态势,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扶贫攻坚纵深开展、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小康进程全面加快的五年。以同步实现小康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双联行动为载体,累计投入资金64.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900个,柯寨乡、双泉乡和菜子镇东风村、巩昌镇金湾村等78个贫困村实现整乡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4.47万人,贫困面由“十一五”末的 44.96%下降到11.86%。2015年,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29元,较“十一五”末增长99.8%,年均增长14.9%。全县小康实现程度提高16.26个百分点、达到70.16%。
  过去的五年,是特色产业逐步升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五年。中医药产业基本实现了切片向药片升级的突破,已成为区域首位富民富县产业,年产值达到206.9亿元、税金8936万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91%和81%,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的贡献率分别由9.3%和11.4%提高到13.5%、24.5%。马铃薯产业实现从“淀粉—变性淀粉—粉皮—方便粉丝”的升级,并成为第四大主粮〔1〕。草畜产业实现从粗放养殖到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升级,拉动年转化玉米秸杆62万吨 。同时,菌菜、林果等富民产业竞相发展,铝冶炼及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条拉长,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势头良好,连续五年召开了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举办了三届李氏文化旅游节,产业的知名度得到有效放大。2015年,预计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14.1亿元、11.6亿元和33.3亿元,三次产业比由23.7:34.9:41.4调整为23.9:19.7:56.4,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倍、年均增长12.3%。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9亿元大关,是“十一五”末的3.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双百”大关,分别达到126亿元和13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和3.9倍,存贷比由64.8%大幅提高到107.1%。
  过去的五年,是内生动力有效激发、三驾马车同向发力、经济增长多元显现的五年。立足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实施重点项目473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9亿元,是前五年的5.7倍,年均增长30%,投资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0.5%。有效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和桥南家居建材城建成运营,年交易额分别达到18.2亿元和8000万元,宇臻丝路商贸城、康美西部中药城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泰华国际汽车城启动建设;新发展百货批发零售企业766家、个体户6780户;物流快递企业达到29家、电商243家,电子商务以迅猛之势进入普通大众生活。注重激发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新发展进出口资质企业8家、达到34家,三迪植物化学公司、宏腾油气装备制造公司年出口量分别达到3300万元和806万元,全县进出口总额由“十一五”末的1475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年均增速达到27.6%。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的五年。完成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0亿元,是前五年的6.5倍。城乡交通路网不断完善,打通城区北环路东段、通安路南段等断头路4条,改造新建西城路、西园路、药都大道等主次干道25条29公里,“三纵十横”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24.1平方公里;新建改建二级公路2条30公里、通村公路90条494公里,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与周边县区相连通,全县行政村通畅率由“十一五”末的35%提高到87%。世纪圆梦工程引洮一期建成通水、二期工程启动实施,漳陇人饮建成投用,我县受益人口46万人、新增灌溉面积4.05万亩,自来水入户率由“十一五”末的23%提高到86%,城乡群众饮水质量全面改善,告别了长期以来山区群众饮水依靠“集雨窖”、“人肩挑”的时代。升级改造农村电网862公里,动力电自然村覆盖率由65%提高到92.2%。建设通讯基站875个,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70%以上。新增商住面积208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5874套,完成易地搬迁5543户,改造农危房2万户,城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由13平方米增加到15.2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面由29.5%提高到47.5%。城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天然气工程并网通气,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8.3公里、天然气管网53公里,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由62.4%提高到89.2%。城区和文峰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埋设改造供热一、二级管网32公里,投资3500万元新建120吨备用锅炉1台,供热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扎实开展城乡生态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投资3100万元建成城区和文峰垃圾处理场2处,筹资2600万元配备环卫设施设备678台(套),调整理顺环卫管理体制,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做到卫生保洁全天候,洒水作业常态化,交通行为严管理,市容市貌大改善。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7个、新农村和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示范村35个、生态村8个,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区绿化、亮化率分别由8.4%和90%提高到13.4%和98.5%,全县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分别由5.8%和43.6%提高到7.6%和57.5%,相继确定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和全省、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过去的五年,是民计民生全面保障、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和城镇居民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参合率分别由“十一五”末的77.7%和96.8%、95.2%提高到93.7%和98%、98.02%,累计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2.38亿元、报销医疗费用6.16亿元,县财政列支350万元组织1.5万名干部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城乡低保保障对象分别达到7581人和6.5万人,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75元和234元,特别是建档立卡户在大病报销救助、教育扶贫等方面享受了更为优惠的政策。考录高校毕业生3394人,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1861人,新增城镇就业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7.21万人次,输转68.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0.2亿元。投资5.4亿元实施教育项目311个,新建和改造校舍24.46万平方米,陇西三中新校区建成投用,思源学校基本竣工,学校布局结构日趋合理,“两基”工作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8.39%,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2.73%和90.87%,菜子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和县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工贸中专创建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6900人。投资5.04亿元实施医疗卫生项目42个,县一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完成整体搬迁,全县医疗卫生用房面积由7.3万平方米增加到17.9万平方米,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创建为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县和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乡村舞台”192个,“村村通、户户通”工程10.8万套,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县广播影视服务中心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改革扎实开展、法治建设有力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的五年。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成功拍卖或协议出让土地7宗、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顺利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实验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组建运行全市首家县级金融服务大厅,引进兰州银行、甘肃银行设立支行,发展小额担保贷款公司15家。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工作部门由27个合并精减到24个,清理行政审批项目455项、取消或停止58项,完成“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政务服务大厅搬迁到位。户籍制度、综合执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改革顺利推进。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各项规定执行良好。积极推进政府系统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三转”工作,倡导运用科学统计方式指导经济工作、区域经济理论推动科学发展、科学规划统领可持续发展、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法治思维方式规范行政行为“五大理念”,县财政连续3年共投入1600多万元全力保障以干部驻村办公、开展民事代办、加强基层组织、强化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严格实行干部在一线服务、民声在一线倾听、难题在一线破解、感情在一线融合、成效在一线检验、作风在一线转变“六个一线”服务工作法,在全市率先成立县政府法律咨询委员会,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廉洁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之年。总结回顾一年来的政府工作,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聚合力、攻难点,精准扶贫扎实推进。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省市“1+17”、“1+16+5”扶贫方案政策,认真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制定出台我县“1+18+7”扶贫方案〔2〕,全力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精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61万户10.12万人,顺利完成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试点。把108个贫困村特别是63个2015年预脱贫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紧盯到村到户指标,整合投入扶贫专项、行业项目和“双联”帮扶资金16.3亿元,当年财政支出70%用于精准扶贫,完成通畅工程125公里、农电改造159公里,新增通讯光缆260公里,贫困村道路通畅率和动力电、安全饮水、网络覆盖面分别达到82.4%和97.4%、100%、98%;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3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55个,覆盖率分别达到79.6%和80.5%。总投资8.6亿元的2014、2015年度4884户易地扶贫搬迁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进城上楼城镇化安置新模式,完成选房认购2059户,21个集中安置点完成主体建设1815户;改造农危房4400户,贫困户安全稳固住房比例达到81.5%。产业扶贫效益逐步显现,农村贫困人口人均从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牧、菌菜和劳务五大支柱产业中获得收入占比达到86.5%。金融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创新推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2+X”模式〔3〕,审核发放贷款6.09亿元,1.52万户贫困户从中受益,年带动户均直接增收4000元以上;新建互助资金协会54个、贫困村覆盖面达到100%,资金总规模达到3545万元。通过综合施策、因户帮带、精准发力,顺利实现年度脱贫目标,省市领导对我县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全省、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和全省组织系统党建助推精准扶贫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极大地增强了全县上下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
  二、始终坚持上项目、抓引进,投资拉动效应明显。投入前期经费800万元,突出精细化和大项目,谋划储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645个、总投资1573亿元。争取到位政府性投资项目282个、财政性建设资金10.9亿元,同比增长10%。新引进广东一方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生产线等项目18个、总投资82.9亿元,到位资金30.4亿元;第二十一届兰洽会签约项目13个103.9亿元,签约资金连续三年超百亿元、居全市首位。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05个、总投资418亿元,完成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19.5%。年初确定总投资104.2亿元的20个重大项目开工14个,完成投资24.1亿元;总投资260亿元的72个重点项目开工53个,完成投资74.4亿元,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等9个项目建成投用。总投资5.5亿元的6大类74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下达投资计划,完成投资5.3亿元。依托项目建设支撑带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全市第一,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
  三、始终坚持建平台、育产业,现代农业步伐加快。设施农业依托省级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抢抓引洮供水覆盖区有利机遇,引进企业参与流转土地2912亩,成立金龙蔬菜种植、祥瑞食用菌种植和裕新马铃薯种薯扩繁3个专业合作社,建成蔬菜温室大棚480座、马铃薯种薯扩繁网棚150座、组培室2400平方米、气调库3000平方米,有力促进了设施蔬菜、食用菌和马铃薯原原种产业发展,示范带动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24万亩,食用菌大棚达到200座,马铃薯原原种扩繁能力达到2000万粒。中药材产业依托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驯化、种子种苗提纯复壮、黄芪无土栽培育苗等试验示范课题研究18项,抗旱增产地膜穴播育苗、露头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柯寨、双泉等乡镇先行示范推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建立种子种苗基地4万亩,标准化种植达到19万亩,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中期验收,“陇西白条党参”和“陇西黄芪”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草畜产业突出工厂化和规模化养殖,全县建成标准化养殖场63个、专业村19个,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3257户,发展百头牛、千头羊(猪)、万只鸡养殖大户16户,锐峰农牧等一批现代化、智能化养殖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有效带动了秸秆转化、饲草配送和肉制品加工行业发展,实现总产值24.1亿元,增加值2.26亿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把林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以特色化为主抓手,新建核桃、软儿梨等优质林果基地2万亩、总面积达到10.5万亩。把全覆膜技术作为抗旱增收的重要途径,完成全膜玉米种植65.7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2.2万吨。把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作为激发农村活力的关键,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6个、家庭农场7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760亩、建立千亩以上示范点5个,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土地流转率分别达到32%和17.5%;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129万元,补贴农机具4599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4%。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